首页 > 实时讯息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富民强农动力足 乡村振兴绘新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3:03:00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富民强农动力足 乡村振兴绘新景——我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2020年,村里决定在全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大托管,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的原则,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将零散农田汇总在一起,由乡镇党委政府进行集中平整,实现‘小田’改‘大田’,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托管给专业经营主体。经过几年的运作,大托管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也让村集体经济的‘家底’越来越厚,去年我们村的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成功上演了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逆袭’。”提到农业生产大托管,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喜不自禁。

“为解决单个行政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开发困难、经营能力不足、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我市实施了乡村振兴‘强基耕淮’工程,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六项提升行动、强村公司培育三年行动,鼓励整乡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实现村村联合、抱团发展。通过强村公司统筹运营,2024年度全镇1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到800万元,较运营前实现全域增收,村均增收近10万元,彻底扭转了强村年入100万元、弱村不足10万元的失衡局面。”谢家集区杨公镇党委书记孙大鹏信心满满地表示,强村公司为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
美好乡村风景如画,美好生活越过越美。走访乡村,记者感受到一项项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正在结出累累硕果,汇聚了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创新构建‘监测预警+产业造血+社会联动+民生兜底’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全市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我市还通过推广‘一码申报’,形成‘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入户排查、行业部门数据筛查’三线并行监测模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监测范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978户、18910人,监测对象帮扶措施落实率达100%。”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抓产业促发展,基层治理增添新活力
骄阳下,稻田早已织成一片浩荡的绿海,稻秆挺拔,正暗暗将浆液酿作沉甸甸的果实。
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稻田,寿县刘岗镇沈郢村负责人杨卫高兴地说:“今年水稻丰收在望,我们村的‘碾米小车间’又要忙起来了。”
提到“碾米小车间”,杨卫如数家珍:“以书记领办项目为契机,我们组织村‘两委’成员走遍全村各村民组,召开了‘小板凳议事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聚焦群众反映的‘种粮收益低、务工顾家难’核心问题,通过村民提议、村委商议、书记领办的程序,将‘碾米小车间’托起‘群众大民生’确定为2024年度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我们盘活废弃校舍建成产业基地,引入精细化加工设备,稻米整米率从55%提升至64%,年加工能力可达500吨。我们还创建‘蔷亩苔’本土品牌,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自主可控,通过绿色认证和电商拓展,产品附加值提高40%,成功与安徽白马集团签订60万元的年度订单,将品牌价值转化成真金白银,为村级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多元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沈郢村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该村制定“4321”分配机制,将碾米车间租金等约30万元经营性收益按照40%用于公益性岗位及分红、30%用于基础设施改善、20%用于民生改善、10%用于集体资产维护。通过该机制的有效运作,该村完成了240米道路裂缝修复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设置垃圾投放点5处。同时,依托已建成的碾米车间,该村开展水稻订单种植,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的方式,以高于市场价0.05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稻谷,有效调动了群众种粮积极性。

抓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放血刮鳞,剖腹去脏,高压冲洗,保鲜封装。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谢家集区望峰岗镇的安徽味咚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走访,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将一条条黑鱼进行分割处理,整个生产过程紧张有序、有条不紊。
“根据客户需求,我们的黑鱼产品基本上当天就可以送到客户手上。”安徽味咚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卫东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都产自于望峰岗镇的黑鱼养殖基地,现捕现宰,新鲜美味,质量绝对有保障。”
“2022年9月,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镇将周郢村和刘岗村的水面进行了整合,精心打造黑鱼养殖基地,村集体合作社从农户手里把土地集中流转过来,经整修后发包给养殖大户,目前一期养殖面积近500亩。村里通过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壮大村集体经济,保守估计今年一个村收入大概在1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双招双引,我们引进安徽味咚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和销售,延长产业链,全力做大做强黑鱼产业。”望峰岗镇党委书记卢奇向记者介绍:“基地研学、黑鱼垂钓、农业观光,对黑鱼养殖基地的发展,我们有了更详细的规划。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八公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工作部署,以八公山镇妙山村为试点,通过流转闲置房屋、建设特色民宿、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的跨越,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总投资1.2亿元的高塘人家田园综合体项目,分三期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探索“党建统领、村企共建、三产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伴随着一项项富民强农产业项目的发展壮大,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增添了强力新动能,一幅乡村振兴的宏图正在人们的眼前展现。

抓产业促衔接,振兴发展呈现新图景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攻坚期,我市各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已经形成。”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科负责人张宏刚告诉记者:“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产业升级,我市充分发挥衔接资金撬动作用,持续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增强产业发展新动力,2021年以来各级累计投入衔接资金26.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资金21.4亿元,建设产业项目1279个。
动态摸排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公益岗位等措施帮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全市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务工稳定在6.4万人。积极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相关政策,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5.4亿元,支持35483户脱贫人口发展生产。”

为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合力,我市持续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和商协会挖掘资源、发挥优势,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各地739家民营企业参与实施“万企兴万村”项目983个,累计到位资金21.7亿元。通过建立定点帮扶单位联动机制,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带动策略,搭建了"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持续引入帮扶资源。截至目前,各定点帮扶单位为帮扶村直接投入或协调实施项目3309个,投入资金1.5亿元,帮助引进资金5.02亿元,开展消费帮扶金额2.68亿元。
为促进乡村振兴成果长效化,我市持续筑牢民生底线,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机制和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失学辍学,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69万人次,资助资金合计6600万元。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全程动态监测预警,完成6.1万户脱贫户住房安全动态核查和信息录入工作。优化兜底保障措施,实现了对全市15万名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全面落实5类人员在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市行政村通自来水率达100%,振兴发展呈现新图景。
记者 苏 强
责编 孙 玥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相关文章
- 2025-08-19 19:01:00 诺普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48亿元,同比增长17.35%
- 2025-08-19 13:30:00 重大技术突破!纯度达“99.99997%” 安徽一公司自主研制
- 2025-08-19 13:03:00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富民强农动力足 乡村振兴绘新景
- 2025-08-19 10:34:00 未按照规定对异议信息进行标注 新余农商行被罚5万元
- 2025-08-19 10:01:00 广西筹措下达资金29.18亿元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负担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