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软实力的泉城表达!看济南各区县城市软实力创新提升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6:43:00
近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城市IP建构工作,此次纵深观察聚焦济南各区县文化创新与城市品牌融合的鲜活实践,通过泉水文化、非遗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机衔接赋能城市IP,展现各区县如何以“软实力”凝聚发展共识,提升市民自豪感与外界认同感。
泉涌湿地 文韵流淌
济南白泉生态新地标免费迎客
近日,位于历城区鲍山街道的白泉生态保护项目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泉水湿地以崭新面貌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亲水近绿、感受自然与文化交融的城市“后花园”。
开园首日,园区内人潮涌动却秩序井然,游客欢笑声不绝于耳。泉池畔,摄影爱好者支起三脚架捕捉水波潋滟;湿地步道上,父母牵着孩子辨认芦苇丛中的蜻蜓与野鸭;文化长廊里,老人指着碑刻向孙辈讲述“白泉精舍”的典故。其间,鲍山街道团工委和各社区志愿者积极行动,协助指挥交通,为游客指引方向,成为园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白泉,古称“白野河”,自金代《名泉碑》起便载入史册,与灰泉、团泉等泉群共同构成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景观。此次生态保护项目立足“保护泉脉、修复生态”核心,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修复”原则,对泉眼周边水系进行疏浚整治,恢复湿地生境。如今,白泉泉池规模达100米长、50米宽,流量稳定在每小时110立方米至210立方米。灰泉等曾湮没的泉群重焕生机,与白泉合流共生,再现“泉涌成湖、芦苇摇曳”的湿地风貌。
项目深挖白泉文化底蕴,将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白泉精舍”等历史意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景观节点。漫步园区,诗词碑刻镌刻于步道两侧,民间传说融入景观小品,千年文脉在绿意中流淌。市民刘先生携家人游览时感慨道:“这里不仅是一处生态公园,更是一本立体的济南文化教科书,孩子能在游玩中读懂泉城故事。”未来,白泉生态保护项目还将适时增设儿童游乐场、萌宠乐园、露营、音乐演出、创意市集等游乐休闲项目,满足全龄段休闲需求。
循着白泉的脉络向北,小清河蜿蜒流淌于辖区约4公里,垂柳拂水,游客可漫步观景。南行游览鲍子书院、纸房民俗文化馆与泉城书院,感受鲍山人文底蕴;再往南,鲍山因春秋鲍叔牙食邑而名,山虽不高却古韵悠长;北望曲家村,沃野丰饶,可体验农耕、品鲜食,感受淳朴乡风;东行中央森林公园,漫步其间尽享自然之趣,实为休闲养心佳地。
泉声潺潺,稻浪飘香。白泉生态保护项目的开放,标志着鲍山街道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这里,既是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洲”,更是泉城文化薪火相传的“活态博物馆”。这个夏天,不妨约上亲友,来白泉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文化之约!
凝练醇香 寻味济阳
非遗盛宴尽在碗中藏
“趁热吃,这肉啊,得配着蘸满汁儿的济阳麦香馒头才地道!”蒸汽缭绕间,淳朴好客的老板爽朗地笑着,热情地推荐着家乡引以为豪的美食。蒸笼揭开的瞬间,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碗中舒展,油脂如琥珀般透亮,百年滋味在舌尖苏醒,这就是济阳的著名非遗美食——济阳大蒸碗。
济阳大蒸碗是济阳的传统美食,百年技艺通过家族血脉延续,每一代传承人都是味道的守门人。2023年,济阳大蒸碗被录入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展传承,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济阳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逢年过节必上蒸碗,这是济阳人世代相传的仪式感。婚宴上象征圆满的“八大碗”,寿席中寓意长久的“九层塔”,蒸碗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情感的载体。它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团聚与欢乐,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济阳人的记忆与乡愁。每当品尝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大蒸碗,人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简单而纯粹的年代,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济阳大蒸碗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遐迩,每一碗都汇集了多种食材的精华,口感层次分明,味道鲜美醇厚。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汤汁,经过长时间的蒸制,食材中的精华融入汤中,使得汤汁浓而不腻、鲜美异常。每一口汤,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回味无穷。
点睛之笔来自于济阳的另一项非遗瑰宝——小磨香油,暗红色的香油在出锅时淋上一勺,浓郁香气瞬间升腾,为大蒸碗注入灵魂。在大蒸碗的蒸腾热气里,济阳人民的生活智慧温情显现,黄河岸边的风物精华,尽藏于这一陶碗之中。
如今的济阳大蒸碗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体现,每一碗大蒸碗背后,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那份传承百年的味道与情怀,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济阳的历史、人文与生活紧紧相连。
艺术市中 韵动之城
以艺术之名绘就基层文化新画卷
盛夏时节的上新街,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27件创意十足的艺术装置作品点缀于古街巷间,为这条百年老街注入澎湃的青春气息与艺术活力。立足“全域艺术化”发展理念,市中区泺源街道构建起“15分钟文艺生活圈”,让艺术真正成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泺源街道以“空间重塑”为突破口,全域梳理、活化利用辖区闲置资源,搭建“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活动站-特色微空间”三级阵地体系,将街头转角、社区角落变身文艺新地标。
作为街道重点打造的示范区域,上新街片区焕发新生机。原小学广场化身“城市文化驿站”,非遗手造市集、咖啡节、快闪演出在此轮番登场,成为老街新晋人气王。与此同时,永长街社区将墙面变成画布,用彩绘讲述街坊故事;青年西路社区设立非遗文化角,打造“家门口的非遗展览”;饮虎池街社区建成“薄自洋非遗工作室”,集结多种非遗项目,让居民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科技街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为居民艺术社团提供排练场所;普利街社区则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整合社区多功能室,既满足文艺团队日常交流需求,又为寒暑假青少年艺术教育提供平台。
通过“见缝插针”式的空间改造,街道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居民出门转角就能遇见艺术,真正实现“文艺触手可及”。街道以“和合泺源·文润心田”服务品牌为引领,以“活动创新”为引擎,策划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品牌活动,力求文艺服务更接地气、聚人气。
街道重点打造“上新街‘上新啦’”系列活动IP,春日游园会、上新咖啡节、能量静态展等特色项目轮番登场,累计吸引1.6万人次参与,让老街巷持续焕发新活力,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地标。
在文化传承方面,街道推出“古街巷研学”项目,带领青少年探访历史建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城市文脉,让历史文化以生动的方式走进青少年心中。同时,非遗手造展演玩转“国潮风”,将剪纸、面塑等传统技艺融入潮流市集,让传统文化以时尚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街道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宗旨,构建“1+5+N”服务网络——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5个社区党组织为枢纽,开展N种活动服务居民,通过青少年艺术班、文艺轻骑兵走基层等活动,将优质资源送入千家万户,持续擦亮服务品牌,让艺术真正成为连接人心、浸润生活的温暖力量。
墨香四溢 艺韵纷呈
艺术名家公益课堂“家门口”开课
为深入推进“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品质,近日,历下区趵突泉街道趵突泉社区首开艺术名家公益课堂。社区党委积极连接山东省文化馆优质资源,特邀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再传弟子马树果,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为热爱书画的居民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国画启蒙课。

趵突泉社区艺术名家公益课堂
活动现场墨香四溢,气氛热烈。马树果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国画的基本知识、笔墨技法和审美意趣。他不仅细致解析了花鸟画的基本构图与用笔要领,更在现场进行了精彩的实操演示。只见他泼墨挥毫,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的花鸟形象便跃然纸上,其娴熟的技艺和生动的表现力赢得了在场居民的阵阵赞叹与掌声。
居民们围在案前看得津津有味,不少人在老师的鼓励下,也纷纷拿起画笔,体验水墨交融的乐趣,亲身感受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用心描绘象征幸福吉祥的图案,有的在扇面上勾勒红梅傲雪,有的则题写爱党爱国诗句,一撇一捺间饱含深情。小朋友们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运笔技巧,稚嫩却专注的模样成为现场一道亮丽风景线。整个教室中充满着墨香与欢声笑语,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社区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素养。
此次邀请名家马树果进社区授课,是趵突泉街道在社区打造“文化社区·文化书院”、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又一有力举措。活动不仅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极大地激发了居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为培育社区文化氛围、提升居民文化素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趵突泉街道将持续深化“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引入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文化的种子在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共同绘就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画卷。
文化传承 凝聚合力
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
不可移动文物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凝固的历史”,不可移动文物既是传统文化的空间呈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物质证据。近年来,章丘区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以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展示、深入化传播为抓手,发挥文化遗产的纽带功能、教育功能,维护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根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焦家遗址及城子崖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见证,展现了黄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形态。比如东平陵故城就是汉代济南国的都城,反映了汉代地方行政与文化的发展,汉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汉人”“汉族”的概念由此确立。
文化遗产展示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章丘区通过将文化遗产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群众生活相结合,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在洛庄汉王陵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设立汉文化研学基地,开发以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为中心的史前文化主题游及以东平陵故城、洛庄汉王陵为中心的汉文化主题游两条路径。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城垣展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展览的呈现形式;东平陵故城龙山教育实践基地运用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带给观众极具新意的沉浸式体验。
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重价值,章丘区以活动为抓手,以学促思、以思促行,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走出一条凝心聚力的文化之路。创办“龙山书院”,定期举办论坛、讲座、文艺活动,通过开展龙山文化“四进”活动全面宣讲传统文化;配合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先后与济南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签订协议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龙山中学、清照小学、鲁能实验小学等10余所学校开发《龙山文化》《黑陶制作》等校本课程。
章丘区以深厚的文化遗产为根基,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展示和深入化传播,让不可移动文物真正“活”起来。未来,章丘区将深挖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些“凝固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素芬 栗潇 彭栋 陈泺韬 张群 赵赫 通讯员 杨西玲 尹鑫)
相关文章
- 2025-07-09 10:02:00 中韩交流项目系列活动在南艺举办
- 2025-07-09 06:43:00 软实力的泉城表达!看济南各区县城市软实力创新提升路径
- 2025-07-07 08:33:00 荆州市第二十五届社区消夏文化月活动开幕
- 2025-07-05 11:34:00 水墨千年润庐州 萧县书画精品展合肥启幕
- 2025-07-02 10:08:00 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6月南京市秦淮区食品监督检查结果公告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