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族合韵铸华裳 万里云疆振旅穹——擘画呼伦贝尔“融合之路”的文明脉络与文旅蓝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6:12:00
编者按
苍茫岁月,镌刻文明烙印;北疆沃土,见证融合华章。呼伦贝尔不仅有山河壮阔的自然胜境,更是千古文明交融的历史长廊。这里不仅留存着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历史印记,更承载着拓跋鲜卑从山林走向草原、融入中原的融合历程;不仅见证了游牧长调与农耕雅韵的交融互鉴,更孕育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璀璨图景。从拓跋鲜卑走出大鲜卑山的古老传说,到多民族在迁徙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史诗,再到新时代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呼伦贝尔始终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丰厚土壤。
当历史的长河流淌至新时代,呼伦贝尔正全力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将千年文明积淀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融合之路》系列报道,以历史溯源、民族融合、文旅创新三重维度,循着拓跋鲜卑举足南迁的历史足迹,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图谱;聚焦多民族迁徙浪潮,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逻辑;透视文旅创新实践,展现“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如何以文化为魂、旅游为翼,让“融合之路”绽放时代新韵。
当千年古刹的晨钟撞碎薄雾,檐角荡起丝路驼铃的回响。
当非遗匠人指尖漫延的纹彩,与山河湖海间的光影同舞。
在呼伦贝尔这片被时光厚爱的土地上,文化与旅游的基因,早已在岁月长河中悄然交融。这种相遇,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文明肌理与自然魂魄的深度对话,在时空褶皱里生长出新的生命力。

以拓跋鲜卑南迁历史为文化锚点,呼伦贝尔大地已展开一幅“历史为骨、文化为魂、旅游为翼”的发展画卷。从鲜卑先民走出大鲜卑山的迁徙足迹,到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这片热土,北疆文化在多元交融中淬炼出兼容并蓄的厚重底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天边草原”的壮阔之姿熔铸成享誉中外的文旅名片,引领各民族在“伊敏河之夏”篝火旁共舞欢歌,这座城市正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破解边疆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与民族交融发展的时代命题,为边疆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文明根系
历史脉息到品牌云图的柔性建构
在广袤的北国疆土上,呼伦贝尔宛如一颗镶嵌在绿绸上的明珠,草原与河流交织出大地的脉络,长调与篝火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亦是源于对地域历史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时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拓跋鲜卑族的起源地,呼伦贝尔以嘎仙洞遗址石刻祝文为考古实证,系统梳理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北段南迁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的历史脉络,将这段推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程升华为“融合之路”的文化内核。全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明确了“六个一”工作思路,即推出一个展陈、推出一个游径、整合一个宣传联合体、办一个自驾活动、打造一场精品演艺、编写一套丛书,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在智慧意识根基的经纬编织中,呼伦贝尔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组建由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专家组成的智库,系统整理夏商至近现代呼伦贝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目前已完成《拓跋鲜卑“融合之路”历史和文学专著》初稿编撰,并启动“融合之路”考古调查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品牌的学术根基。
政策的春风,轻轻拂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机遇与发展编织成前行的轨迹。于政策脉络的星轨衔接间,呼伦贝尔市将“融合之路”纳入“北疆文化”建设体系,成功申报国家“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项目”,争取到自治区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物保护与线路开发,形成“学术研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的良性循环。
实践图谱
多元融合的文旅业态创新矩阵
当学术的深耕与政策的春风化作破土的力量,呼伦贝尔在“融合之路”的引领下,正以文旅为画布,构建起文物活化、研学体验、民俗互动、数字赋能相结合的多元业态矩阵,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向“文化沉浸”的转型突破。

当AR技术的冷蓝光束如星轨穿透嘎仙洞斑驳的岩壁,拓跋鲜卑的南迁队伍正从手机屏幕的像素矩阵中奔涌而出——马队踏碎的不是虚拟尘埃,而是岩层里封存的千年时光。今年以来,呼伦贝尔串联鄂伦春自治旗、额尔古纳市等10个旗市区及大同、洛阳等省外节点城市,形成总长2800公里的“融合之路”文化线路。沿途设置鲜卑文化标识牌120处,配套建设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等6大主题景区,并运用AR技术还原拓跋鲜卑南迁场景,游客通过手机APP即可在嘎仙洞遗址“看见”古代鲜卑族人的生活画面,推动文物观光从“口述讲解”向“沉浸互动”转变。

研学与民俗体验成为业态创新的双引擎,恰似草原上并辔驰骋的骏马,载着古老文明向未来奔涌。全市推出“鲜卑少年行”研学计划,联合节点城市,组织中小学生沿南迁路线开展考古体验、民俗学习等活动,2025年暑期吸引数千名青少年参与,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30%以上,在“民族文化结对”环节中,与其他民族伙伴结下深厚情谊,1500对跨越民族的“手拉手”组合,如同草原上绽放的并蒂花,让团结之花在文化传承中绚丽盛开。

当引擎轰鸣,车轮滚滚转起,呼伦贝尔市推出的“融合之路”自驾专线,在绵延的路线上精心设置12个驿站,500辆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穿越草原、湿地与森林,车身上绚丽的文旅海报与沿途美景交相辉映,这条自驾专线以“交通互联”为纽带,实现沿线资源共享,推动城市间产业协作,打破地域藩篱,让各城的特色文旅资源在此交汇碰撞。在呼伦贝尔,每道车辙都是时光的刻痕,每次数据流动都是文明的低语,而每个游客的足迹,都在续写着融合之路的新史诗。
价值跃迁
从文化资源到民族交融的效益转化
在鄂伦春民族博物馆的穹顶之下,“文化拼图”互动装置正以数字光影重塑历史认知。鲜卑鹿纹的灵动、契丹鱼符的神秘、蒙古苏鲁锭的威严,化作一块块待拼接的虚拟图块,当指尖轻触屏幕,将散落的文化符号组合成型,全息投影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如今,博物馆门前研学巴士川流不息,已成为中小学生触摸北疆文明脉络的必修课堂。

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融合之路”相关业态表现突出,文物主题游径沿线景区与研学旅游均实现显著增长。旅游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游客人均消费提升,非门票消费占比提高,文旅融合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愈发强劲。

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领域,品牌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重要载体。“融合之路”研学、自驾等活动吸引全国众多省市游客参与,跨区域游客占比颇高。通过民俗体验、文化互动等形式,游客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得到提升。非遗体验活动深受欢迎,众多游客参与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大量游客参与“民族交融心愿墙”互动,表达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美好祝福。这种“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民族交融”的模式,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在呼伦贝尔“融合之路”的壮丽画卷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品牌建设如同双生花,彼此滋养、盛放芳华。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引入全息投影、互动沙盘等数字化手段,接待量同比增长120%,让沉睡的历史遗产焕发崭新生机;蒙古族皮雕、鄂温克族桦树皮画等非遗项目通过文旅活动走向市场,不仅为传承者带来收入增长,还吸引了新力量投身非遗传承,使老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活力,真正实现了“以用促保、活态传承”。

从数字光影中拼凑历史的璀璨拼图,到非遗传承人用匠心续写时代传奇;从经济数据的亮眼增长,到游客眼眸中闪烁的感动与震撼。呼伦贝尔以生动实践诠释文旅融合的真谛:真正的文旅价值,不在于浮光掠影的打卡足迹,而在于搭建起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明对话的桥梁,让共鸣的力量穿透时空。这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序章——在传承与创新的激昂交响中,呼伦贝尔正扬起文化远航的风帆,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苍茫北疆,不仅是地理版图上的雄浑界碑,更是文明交融的炽热熔炉。当“融合之路”文旅专列的汽笛划破草原的宁静,当四季轮转的沉浸式体验唤醒沉睡的记忆,呼伦贝尔以天地为砚,饱蘸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韵,在时代的宣纸上挥毫泼墨。这里的每一座山梁、每一片草海,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唯有让传统与现代深情相拥,让文化与生态同频共振,方能在北疆的苍茫画卷中,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永恒华彩,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不朽传奇。
《呼伦贝尔市着力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促进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报道
策划:康健 刁岩 蒋铁英 徐晓梅
记者:萨库拉 郭悦 徐璐 阎蕾
视频:张蕊 王琦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美编:崔雪莹
主编:何凯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相关文章
- 2025-08-08 16:12:00 多族合韵铸华裳 万里云疆振旅穹——擘画呼伦贝尔“融合之路”的文明脉络与文旅蓝图
- 2025-07-26 21:45:00 “书山问渠——赵彦国书印展”在京开幕,将持续到8月12日
- 2025-07-23 18:30:00 工会送清凉 关爱沁人心
- 2025-07-15 09:36:00 【甘快看】庆阳五千年中轴线上的文明密码
- 2025-07-14 11:38:00 “购在中国·精彩旅游山东行”暨德州活力之夏消费季启动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