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杨国荣︱《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及其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3:38:00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李永晶著,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版
《老子》书共有五千余言,但李永晶同志的《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却多达50多万字,是老子书的100多倍,因此,从篇幅上来说这本书是非常详尽的。从内容上看,它既照顾到语义的解释,也有文本意义包括哲学意义、思想意义的阐释,最后还有文字上的注释,所以方方面面都有所兼顾。在文字解释方面,这本书对以往成果进行了多方面的参照,它的覆盖面很广,当代的、古今中外的成果都涉及了,这是古籍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老子》八十一章中每一章都形成一个专题的短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其中既关乎宇宙本体论等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也与美学、政治学相关,涉及社会秩序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另外,我注意到此书还注重比较研究,里面引了很多西方哲学的观点,如康德、叔本华、伯格森等,这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有些提法也值得我们再思考,如《老子》第五章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念,作者把这一章作为“自然主义”的一个代表,同时又认为这是“人类意识的终极觉醒”,也就是说,将自然主义同时又看作是人类意识的终极觉醒,对此,显然需要再考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第五章中的一个著名的论断,后面还说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体现的天人关系中以自然原则为第一原则: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把天人等量齐观,这是自然主义的基本的特点。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是这样,人与人也是如此,“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实际上就是讲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尊卑之分,都是同等的,这是把自然原则运用到了人类社会中,是自然主义的进一步体现。这里的“不仁”首先与儒家说的“仁”相对而言。如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既是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从人的角度考察问题。既然“仁”是作为人的核心的方面,那么,对此的否定(不仁)断定为人类意识的终极觉醒,似乎存在理论上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仁”体现了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对此加以否定显然不同于“人类意识终极觉醒”。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似乎包含着对人的存在价值消解:从自然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跟人之间没有什么价值之分。同样,人与人之间也不应有尊卑之分。前者所涉及的,实际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在今天,人类中心主义似乎被视为一个褒义词,其实,对于人类中心主义需要作一区分:一种是狭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于狭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我们要加以否定,其特点是把一时、一代的人的利益作为最高的方面,无限汲取自然资源,导致对自然的破坏,这方面当然应该否定;而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则表现为以人观之,对这一趋向,显然无法否定:人总是以人观之的。老子可能没有自觉地区分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现在很多人也只是笼统而简单地拒绝“人类中心”,没有注意到人类中心主义的以上不同内涵,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梳。
《老子》第5章中后面还提到了“虚”的原则,老子以风箱作为隐喻,风箱作用和虚空的存在是相关的,风箱的中间是空的,所以能够具有相关功能。虚空同时意味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引申而言,道和虚空的关系同时隐喻了运用道的过程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从对象上看,道在不同的对象中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同样的,依道而行不能固定地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僵硬地依照某种原则,而是要灵活地运用,并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加以调整。同时,虚又和“言”相对而言的,这里的“言”在引申意义上是就法律而说的,所谓“多言数穷”,表明如果法律过于苛繁,便会引发社会的一种压抑、闭塞状态。从形式上来看,法令是需要用名言来颁布的,并总是用语言来表示,对老子来说,如果过分刻意追求法令, 常常容易导致对人的束缚,由此引起对人的限定,所以他说“不如守中”,这个“中”可以解释为“中道”意义上的“中”,也可以解释为“冲”,“中”与“冲”在语音上有相近之处。从前文来看,这里的“中”也许接近于我们通常说的“冲”,这与前面的虚无相呼应,这应该是在以人观之和以自然观之的区分中把自然原则进一步加以凸显出来,对自然和虚空加以沟通,最后把虚无置于社会领域中,在社会领域中突出虚无的原则。从前后的逻辑关系来看,把“中”理解为“冲”可能更合乎本章的意义。从价值观角度来看,相对于政治法令的限定性,虚和空可以理解为一种宽容的原则,其特点之一是不要求过分的一致,并由此形成治国原则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式。“虚”表现出来的宽容表现为思可以出位,儒家的“言”是“思不出其位”,而与之相对的“不言”就是要思出其位,所思所虑不能限制在一定的境域中。所以,第5章的重点,应该是突出自然原则,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分梳。从一般意义上看,儒道两家在价值取向上各自突出的是某个方面,道家主张自然原则,在这一章中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儒家则以仁为核心,实际上肯定了人道原则,人道和自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原则,两者实际上都是跟人类相关的。
以上是对本书涉及的第5章的阐释,以此为一例证。这本书中的另一个方面也许亦可考虑,那就是它引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但是当代中国人的研究成果注意较少,当然,这一特点也不是该书特有的,实际上这已成为中国现在的某种时风,对此也许需要再思考。当代中国人的一些研究显然需要关注,即使不同意的方面,也可以批评,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作回应,则应避免。当然,对《老子》这样的著作,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以莎士比亚的戏剧而言,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解读这是正常的。
另外,从这次会议的主题看,该书也关乎目前科学时代中《老子》的意义。在科学时代,特别是现在的信息时代,《老子》是不是还有生命力?这本书表明,古典仍有活力,在科学时代,可以对此做出新的解读,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在人工智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老子》一书形式上似乎与之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作为经典的《老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人工智能 (AI)首先离不开自然原则,它需要尊重自然。一般而言,人工智能中的几个东西,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算法,另一个是算力,这些都是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从人工智能发展来看,对这些因素无疑应高度重视,现在如果说人工智能上有不足的话,可能就是数据不够或者算法、算力上有点缺陷,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改进的。老子强调尊重自然,“为无为”,这些原则在发展人工智能时同样没有过时。具体来说,以数据和算法作为依据的同时也体现着实践智慧,一方面数据、算法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它们的每一次运用都是特殊的,所以普遍性和特殊性如何结合起来,这也是人工智能面临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尊道贵德”,道是不变的,德是特殊的,“尊道贵德”隐含的意思就是对于普遍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要给予双重关注,这同时也体现了实践智慧中的一个核心方面。实践智慧说到底就是把普遍的原则与个别加以结合,因为普遍原则永远是一般的东西,而人的实践过程又是多样化的,不可能穷尽所有方面的,所以对特殊的东西需要具体分析。在引申的意义上,“尊道贵德”意味着把普遍的东西与个别的东西加以沟通,这构成实践智慧很重要的方面,从这个方面来说,老子哲学对我们今天发展人工智能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价值引导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很多人都担心,如果人工智能太过于发展,是不是会反过来成为主导的方面,比如曾有人提出,人工智能现在开始会欺骗了,就是说它可以关闭一些对它不利的程序,说明它可以自主了。对于这点我觉得我们不要过于担心,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价值的引导是不能忽视的。人工智能说到底是一种工具,其中,“人工”两个字不能忽略的,“人工”注定了人工智能永远是工具性的东西。人工智能不同于自然的智慧,而是为人所用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自觉肯定。另外一方面,人的目的性、人的价值目的,这一方面一点也不能忽略,把人工智能始终看作是工具,把人的目的始终放在首要地位,这是处理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老子》中,尽管对自然是非常注重的,但是他对人的存在也没有忽视,老子要求对人的自然状态不能加以任意的破坏,应该回归、恢复人的天性等等,这都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对人的注重,特别是他还提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这里的“王”实际意指人,就是说,天地万物中,人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最后归结到的“人大”,表明老子对人的地位的重视。对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引导,这些都构成了很重要的资源:一个是对人性的注重,一个是人的主导性的肯定,也就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将人工智能看作是工具性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人工智能我是谨慎乐观的,有些人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即人工智能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但它说到底还是通过人设置的,需要通过数据、算法、算力进行设置,前面提及的人工智能会说谎、会纠正某一些程序,这都离不开人的预设,如果我们把这一前提去掉的话,它是无所作为的。对人工智能要加以控制,而这控制的前提就是对人的价值肯定,这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从这些方面来说,在现在的科技时代,《老子》这本书仍有它独特的规范意义。
(本文系作者于2025年4月2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举行的“科学时代重读“老子”的意义”会议上的发言记录)
来源: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
相关文章
- 2025-05-06 13:38:00 杨国荣︱《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及其他
- 2025-05-03 09:14:00 “龟兔赛跑”实战版来了!乌龟还真赢了
- 2025-05-01 21:54:00 你有一份五一祝福已送达
- 2025-05-01 21:34:00 五一“音”你而精彩!一键匹配你的职业专属背景音乐
- 2025-05-01 16:45:00 《茅台玖章》水墨解读系列之四——「企业价值观篇」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