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物理相邻”到“情感相依”——牛奶巷社区“小而美”的治理创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1:08:00
5月18日,在沙依巴克区长江路街道牛奶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金石榴模特队队员们正在排练模特舞。 (全媒体记者盖煜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盖煜)清晨的沙依巴克区长江路街道牛奶巷社区飘着烤馕的香气,长江路党员商户、金狮棉机负责人杨学文带着刚刚出炉的热馕前来慰问环卫工人;社区二楼“小江快工”共享教室里,手工老师王昕正在教居民做手工穿珠;五一路170号楼破旧的单元楼前,施工队忙着修复最后几处台阶……
这个位于黑龙江路的老社区,在沙依巴克区委组织部和街道指导下创建了长江路街道邻里中心,以“幸福友邻”工作法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通过织密“议事网”“志愿网”“文化网”三张网络,将“陌邻”变“睦邻”,让老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温情。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基层社会治理的破局,始于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困局。在牛奶巷社区,一串小小的珠子成了撬动居民参与的支点。
合昕家缘家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昕将穿珠手工活引入社区,宝妈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计件工作,每件报酬8元至25元不等。
居民周鑫在长江壹号批发市场经营袜子店,闲暇时兼职穿珠。“店里来顾客了我就去招呼生意,空闲时就做做手工活,不贪多,一天做一两件,一件少则能赚13元,多了能赚到25元。”周鑫说,学会这项技能,既不耽误看店,又能补贴家用。
“我们家小孩在市第42小学上学,我跟着社区学会穿珠以后,每天都有固定订单,做一单赚13元,刚好孩子一顿午饭钱就赚出来了。”居民张莹颖说。
牛奶巷社区党委书记白净说,社区联合企业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机会,不收押金、不设门槛,居民学成后可以接单赚钱。目前已经有132名宝妈、商户等人参与进来,兼职手工穿珠工作,累计完成订单超2000件。
长江路街道邻里中心采用“1+1+ X”模式推动各类组织和群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服务,1位邻里管家统筹全局,1个第三方团队负责运营,X支志愿队伍和社会组织各展所长,让治理力量从单一走向共融。
乌鲁木齐派乐达艺术培训学校校长毛旭翔将共享琴房搬进社区,为社区孩子们提供低价练琴服务。“一节钢琴课市场价在二三百元到四五百元不等,这里只需要70元,还免费开放共享琴房。”毛旭翔的公益之举,让音乐不再是“奢侈品”。
商户联盟的加入,则让“积分兑换”成为撬动社区能量的杠杆。杨学文带头慰问环卫工人,200个热馕传递着商户与居民的善意;党员商户组建“积分兑换联盟”,30积分换简餐、50积分享口腔检查,小积分转动大格局。
“我送出一份热馕,能收获十份善意。”杨学文的话,道出了商户与居民从“陌邻”到“友邻”的蜕变。
白净说,今年以来,已经有60位居民参与了积分兑换,换到的不仅有洗漱用品、化妆品、食品等实物,还有理发、口腔检查等服务。
从“大而全”到“小而美”
基层治理的升级,在于读懂每一户居民的“需求清单”。在牛奶巷社区,最让人惊喜的是棋牌室的“变身”。曾经烟雾缭绕的棋牌室,如今成为“齐议厅”,墙上挂着居民手绘的“心愿树”,树下的留言本记录着200余条居民建议。
“一张不足两米的条桌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金钥匙’。”白净说,五一路商务局小区的台阶修缮、长江路教育局小区的路灯亮化……一件件民生实事在这里达成共识。
“以前路灯坏了没人管,现在议事会一开,三天就修好了!”长江路教育局小区居民孙疆的感慨,道出了“1246”微治理模式的成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议治邻”三方议事会和居民议事会平台,通过“提事、议事、决策、办事、督办、答复”六步协商法,形成“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
“我们把‘闲人聚集地’变成‘民意集散地’,现在老人们下棋时都会主动讨论社区大事。”白净说,今年以来,社区已召开 20余次议事会,解决路灯不亮、管道维修等60余项诉求,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达95%。
服务的精准化就体现在这种“一室多用”的巧思中。社区还将会议室拓展为“排练厅”,有会议时开会用,没会议时居民用来排练模特舞;“巷往放映厅”每周固定时间给居民放映电影,不放电影的时候,居民们打开 K歌台,将其变为共享KTV;二楼一处小空地铺上爬爬垫、装上滑滑梯和小蹦床,成为一处幼龄儿童活动区,宝妈在对面教室学画画、弹古筝,宝宝就在活动区里玩耍;理疗师刘晓萍每周二下午驻点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讲座和理疗服务,其余时间,理疗室内的按摩椅、按摩床免费对外开放,居民自行预约使用……
针对“一老一小”,服务更显温情。86岁的王金堂组建“金堂韵志愿服务队”,带领银发志愿者写书法、绘牡丹;闫祝康每周五在书画室开课,70岁的他用公益行动点亮晚年生活;“萌娃趣坊”周末课堂则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志愿者万志娴的儿童手工课场场爆满;“翼骑爱”志愿服务队每周三上门为独居老人送餐……
“不瞒你说,‘巷往放映厅’里的点歌设备和4台音响是居民贾贝贝添置的,儿童活动区的护墙垫和小公仔是宝妈们自己配上的,我们没想到的地方,居民都帮我们补上了。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墙的拐角处多了个防撞棉,书画教室里挂上了几幅作品,阅览室里也多了一排书……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小惊喜都是谁制造的,但我们知道,他们的这份细心和贴心,是出于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和信任。”白净笑着说。
前不久,杉沐清源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方靖已经与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将在沙依巴克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依托牛奶巷社区700余名志愿者,更好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为公益活动畅通资金渠道,让公益行为更有章程可依。
据悉,牛奶巷社区以长江路街道邻里中心为实践载体,探索打造“长江先锋·志愿领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推行“5+3”志愿服务工作法,聚焦各族居民,组建了涵盖法律咨询、汽车检测、义诊义剪等服务的23支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周末课堂33次、普法宣讲23场、文化惠民演出13场、健康讲座及义诊18次、上门维修等便民服务100余次。
从“物理相邻”到“情感相依”
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社区成为“精神共同体”。在牛奶巷社区,文化融合悄然重构着邻里关系。
5月18日12时,社区负一层的文化活动中心里,新疆百灵鸟电声乐团团长刘斌带领10余名团员正在排练乐器合奏《新疆好》,旁边舞蹈教室里,追梦舞蹈团团长龚淑珍和姐妹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双方默契地将教室门关紧,以防排练声音过大干扰到对方。
“我们团里大部分是隔壁社区的居民,以前在宝山路和枫雅居小区广场练舞,排练时间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牛奶巷社区把场地提供给我们,每周固定时间来这里跳舞,还会定期组织活动,给我们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龚淑珍说,他们这几天排练了一支新舞《龙船调》,打算在端午节时表演。
白净说,牛奶巷社区总面积约2480平方米,80%提供给居民娱乐休闲用,社区不设边界,与牛奶巷社区相邻的小区居民均可以前来下棋按摩、画画看书、跳舞唱歌。
如今,舞蹈老师董燕与姐妹阿达来提·艾买提共跳麦西热甫;6岁的阿娜尔古丽·买买提江学会了唱京剧;市第122小学学生吴嘉玉将他和好朋友阿力甫·麦麦提的相处故事写进硬笔书法作品里,8岁的笔迹稚嫩却真挚。
居民马永慧指着文化墙上的活动照片,那里记录着社区从“物理相邻”到“情感相依”的跨越。
从穿珠子的“沙沙”声到共享琴房的悠扬旋律,从“小条桌”上的民生热议到文化活动室里的欢歌笑语,牛奶巷社区用“小而美”的治理创新,勾勒出基层治理的“大图景”。
这里没有宏大的规划,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的务实;没有生硬的管理,只有“邻里一家亲”的温情。当清晨的烤馕香与傍晚的琴声交织,当议事厅的讨论声与广场的舞曲共鸣,牛奶巷社区正用“幸福友邻+”的细密针脚,织就一幅“治理有效、服务精准、文化繁荣”的新时代基层治理画卷。
相关文章
- 2025-05-20 11:08:00 从“物理相邻”到“情感相依”——牛奶巷社区“小而美”的治理创新
- 2025-05-19 09:15:00 济阳街道南门社区开展“普法面对面,宣传零距离”宣传活动
- 2025-05-12 09:27:00 新川片区邻里中心上新
- 2025-05-11 11:59:00 郑州航空港区滨河社工站举办“感恩母爱 情暖社区” 母亲节主题活动
- 2025-05-08 17:23:00 Kimi进军社区!社区变现难,AI“钞能力”时代已落幕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